松山灯塔及聖母雪地殿教堂
耸立在松山(又名东望洋山)之巔的灯塔,巍峨壮觀,日夜运作,放射光芒,指引航船,每当轮船入口,即巳遥見灯塔,知巳抵达澳门海域,这是澳门的标志.事实上澳門的地理位置也是以这座灯塔的座标为准,位于东經113度35,北緯22度10.灯塔圆柱型建筑,高13米,內分3层.由澳門出生的葡人罗渣设计,建于1865年5月.9月24日首次發光,灯塔曾于1874年9日毁于一場台风,仃止运作30多年,直到1901年6月修复,重射光芒,迄今逾百年,为遠东苐一燈塔.初時還末有電力,只利用火油灯及木制機器,发光旋转,到了1904年,改用电灯作光源,其光芒遠达20海浬,現在更装上新设备,以巨型灯泡發光,八面菱镜反射,馬达帶动,每分钟旋转35次,橫空扫射,光照25海浬.
聖母雪地殿教堂建於1622年.當年正值荷蘭人入侵澳門,據說聖母曾步出小教堂外張開自己的斗篷來抵擋敵軍的槍砲攻擊,教堂主色為白色,帶著黃色的線條點綴,具17世紀葡萄牙修院的建築風格.教堂主堂呈長方形,長為16米,寬4.7米.為承托筒拱結構的屋頂,兩側的牆身厚大且有扶壁.教堂屋頂鋪設紅瓦,屋脊高7米多,檐口高4.8米.在主祭壇右側,設有一間祭衣房;教堂外面的樓梯,可到達上層的唱詩台.
聖母雪地殿教堂的天花呈拱形,牆身繪有聖經故事和人物的彩色壁畫.祭衣房的壁畫線條秀麗活潑,揉合了中國的繪畫技法和西方色彩,中西方的文化與藝術和諧地融匯一起.壁畫繪有:瑪利亞、聖安東尼、獅子、雙頭鷹與牡丹等圖案,極具藝術價值與觀賞性.
澳葡政府於1996年對教堂進行内部保護和修復工程時,發現了壁畫遺跡.經過考證後,發現壁畫是中西文化和藝術的大融匯,在華南地區屬罕見之藝術作品.通過深入的歷史研究,對各層“泥灰水”和顏料進行實驗室分析,並且對使用的材料和色素進行了多項可行性研究與實踐,最後使埋沒在塵土之中的壁畫圖案和人物形象重光.1998年起,專家開始壁畫的修復工作,一筆一筆地上色修補,將壁畫原貌重現.澳門文化局為澳葡政府於1996年對教堂進行内部保護和修復工程時,發現了壁畫遺跡.經過考證後,發現壁畫是中西文化和藝術的大融匯,在華南地區屬罕見之藝術作品.文化局局長何麗鑽指出,政府嚴格以“保護壁畫原有藝術的完整性和真實性”的原則對其進行修復,通過深入的歷史研究,對各層“泥灰水”和顏料進行實驗室分析,並且對使用的材料和色素進行了多項可行性研究與實踐,1998年起,專家開始壁畫的修復工作,一筆一筆地上色修補,將壁畫原貌重現.於2001年7月24日,澳門文化局為聖母雪地殿教堂的祭衣房舉行修復重光典禮. |